电竞投注犯法吗判几年刑期

新闻动态
周瑜解决了孙刘联盟的根本问题(赤壁之战一)
发布日期:2025-10-08 18:08    点击次数:73

图片

文 / 子玉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所以政治永远都是主战场,三国东吴的创业史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解决政治问题的过程,不管是孙策开拓江东,还是孙权在赤壁之战中解决生存问题,其军事胜利都是建立在成功解决了政治问题的基础上的,因而,赤壁之战更多也是一场政治战。

兴平元年(194)十二月,孙策针对创业问题数次咨询江淮名士张纮,张纮在“江都对”中不仅为孙策规划了清晰的开拓战略,更是为孙策解决了政治问题,那就是,高举“匡辅汉室”的旗号以解决合法性问题。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正是因为孙策解决了政治问题,成为朝廷所正式任命的会稽太守、明汉将军,所以他才能彻底和袁术划清界限,顺利拿到开拓江东的结果,并在最大程度上争取了江淮名士和江东世族的支持。

所以,东吴能拥有以江东为基本盘的基业不仅靠的是“小霸王”孙策的彪悍能力,更是因为张纮为其解决了政治问题,孙策的军事胜利是完全建立在站队正确的基础之上的。

如果说孙策解决的是孙氏的发展问题,那么孙权在赤壁之战中解决的就是东吴的生存问题,这场战争看似是一场军事战,但实际上也是政治的博弈,正是因为周瑜及时为孙刘联军解决了政治问题,所以才保证了孙刘在军事上的胜利。

要说清楚赤壁之战还得从建安五年(200)说起,那时孙策还没有去世,曹操也正在官渡前线苦熬,于是孙策就准备乘许都空虚袭击曹操的大本营,但这个计划还没实施孙策就被刺杀。

孙权接手江东之后就上表朝廷,表示归顺之意,而曹操当时却准备乘江东新丧之际以定江东,后来是在侍御史张纮的劝谏下才放弃了这个计划,曹操于是表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

曹操在破袁绍之后就要求孙权将子弟送往许都作为人质,当时东吴庙堂的张昭和秦松等人都建议孙权听命。而张纮却建议孙权咨询周瑜的意见。于是,就有了周瑜和吴太夫人的一段著名对话。

原话这里就不复述了,子玉只将周瑜话中的重点提炼、罗列出来:周瑜话中所谓的“兼六郡之众,兵精粮多,将士用命”指的是东吴的军事潜力;“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实”,说的是东吴的经济优势;“士风劲勇,所向无敌”,说的是吴军的战斗力。

既然有如此优势,那么东吴就不必受制于人。而且周瑜还为孙权讲清楚了一点:孙权如果归顺曹操最多不过封侯,仆从十余人、车数乘、马数匹,根本不能与南面称孤相比。

吴太夫人在听完之后是深表赞同,表示:“公瑾之言是也。”

从此次事件中我们就能看清东吴内部的情况:以张昭为代表的文官倾向于归顺曹操;以周瑜为代表的武将支持孙权割据江东。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赤壁之战中东吴内部的不同态度很重要。

而且,我们也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周瑜的态度更能决定东吴这艘航船的方向,赤壁之战中孙权也正是在周瑜的支持下才力排众议下定了与曹操决战的决心。

随后,周瑜又将好友鲁肃推荐给了孙权,鲁肃进而又为孙权制定了清晰的帝业规划,具体为:“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这和张纮为孙策所制定的桓文霸业其实是一样的,都是西取荆州统一荆扬二州、掌控长江制水权,然后再等待机会北伐,用鲁肃的话来说就是:“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畔耳。”

而且鲁肃还为孙权讲清楚了一点,北方事情多,江东完全可以在北方一统之前搞定荆州。

当然,这份帝业规划的可行性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正是因为汉室不可复兴孙权才具备割据江东的客观条件,而也正因为曹操不好对付,孙权才要等待机会。

图片

鲁肃为孙权制定了清晰的帝业规划

图源/剧照

接着,从黄祖处投降东吴的甘宁又对孙权讲清楚了一点,荆州是江东的西大门,必须拿下,而荆州的刘表又胸无大志、儿子们也不成器,东吴完全可以拿下荆州,而江夏的黄祖也不足为虑,因为,黄祖年龄已经大了,又缺乏钱粮,内部又不团结,所以,东吴完全可以先取江夏、次取荆州,完了再图取巴蜀,完全控制长江的制水权。

鲁肃和甘宁都建议孙权西取荆州,只不过鲁肃格局更高给孙权制定的是帝业,而甘宁为孙权制定的是霸业而已。当时甘宁还特别强调,一定要早图荆州,不可让曹操先取,那样东吴就非常被动了。

既然目标已经非常清晰,所以孙权就于建安十三年(208)春二月第三次进攻江夏,斩杀太守黄祖,获取了江夏的所有资源。

东吴拿下江夏同时惊动了刘表和曹操:荆州内部是“人心震惊,不可终日”,刘表因此派长子刘琦率兵反攻江夏;曹操怕孙权进而攻取荆州,于是急忙派军出合肥以牵制孙权。

无奈,孙权只能进守历阳,所以,曹操就拿到了进攻荆州的主动权。六月,曹操罢三公自为丞相,七月就兵向荆州。

面对曹操进攻荆州的现实,孙权就赶紧咨询鲁肃的意见,鲁肃给孙权的建议是,联合荆州共抗曹操,但考虑到荆州内部矛盾重重(二子不睦、诸将不合和刘备势力),不一定就能达成联合荆州的目的,如果不行的话,就单方面联合刘备。

也就是说,鲁肃此行是做了两手准备的,尽量联合荆州整体,如果不行的话再联合刘备。至于鲁肃为何选择联合刘备则又是因为,刘备有一定的军事力量,最主要的是,刘备抗曹意志非常坚定,联合刘备能够坚定东吴内部抗曹的意志。

只不过,当鲁肃到江陵时就听说刘琮已经投降了曹操、刘备南逃的消息,于是就赶紧去追刘备,并最终在当阳长坂追上了刘备,与其一起走汉津,在前往夏口的途中鲁肃就问刘备今后的打算,刘备回答说自己准备投靠苍梧太守吴巨,但鲁肃却表示,吴巨是自身难保、刘备投靠其没有意义,完了就向刘备说出了孙刘联合的计划。

刘备当然求之不得,加上诸葛亮也有此意思,于是诸葛亮就跟着鲁肃前往柴桑去见孙权。

这里必须强调一点,鲁肃此时联合刘备的真实意图是,先稳住刘备,让其屯兵江夏为东吴先挡住曹操的兵锋,保证东吴能够有时间商议到底是战是和,因为,鲁肃虽然主张战,但孙权不一定就能说服张昭等人。

所以,这里就非常有必要还原东吴在收到曹操劝降书之后其内部各方的反应。当孙权将曹操从江陵所发的劝降书出示之后,众人的反应是,“莫不失色”。于是,张昭就主张投降,理由有这么几点:曹操代表朝廷,东吴拒之不顺;曹操已经拿下了荆州并接收了荆州水军,与东吴共享长江天险,且居于上游的顺流之势,东吴不是曹军的对手;曹军在数量上是吴军的好几倍,实力悬殊太大。

当时,鲁肃正好从荆州回来,在看到如此局面时是默不作声,等到孙权前往内室的时候鲁肃才跟了进去,然后向孙权讲出了自己的立场,表示:“我要是投降了曹操,还能在州郡做官,前途并不受影响,而如果主公您投降,那待遇就根本不能和现在比了。”

鲁肃说这句话其实是将张昭等人的小心思戳破,认为降曹对这帮人有利。完了,鲁肃就建议孙权:“这事还得靠周瑜,赶快将周瑜召回。”

和上次对于是否派遣质子一样,孙权只能寻求周瑜这位实力派的支持。

图片

作为领头羊的孙权很难做出决策

图源/剧照

这里先说诸葛亮在到达江东之后和孙权的沟通。当时,孙权认为刘备新败,根本就没有抵抗曹军的实力,对此,诸葛亮的回答是:“刘备手下的兵和关羽的水军合起来有精甲万人,江夏刘琦的兵也不下万人。”

完了,诸葛亮还为孙权讲出了联军必然战胜曹军的三点理由,分别为:曹军长途奔袭,已经非常疲弊;曹军是北方人,不擅长水战;荆州兵刚投降曹操,和曹军的粘性还不强。

最后,诸葛亮又将一碗必胜的“鸡汤”端到了孙权面前,表示:“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不过诸葛亮毕竟是外人,他只能坚定孙权抗曹的意志而不能说服张昭等人,所以东吴是战是和还得由周瑜来定。

周瑜从鄱阳归来之后先是直击重点,解决了众人都忽视了的政治问题,那就是,将曹操定义为“汉贼”,将东吴用兵的行为解释为“为汉家除残去秽”,这和张纮当年给孙策出的“匡辅汉室”的主意是一样的,因为,张纮和周瑜都明白一个道理:军事行动只有被赋予一定的政治高度才更容易取胜。

而不管是鲁肃还是诸葛亮当时都忽略了这个问题。由此就可见,周瑜的水平完全在鲁肃和诸葛亮之上,属于那种能直击本质的人。

完了周瑜又列出了四点东吴必胜的理由,分别为:关西的马超和韩遂是曹操的后患;曹军不擅长水战,曹操属于以自己的短板与东吴的长处作对;天气冷,曹军后勤供应困难;曹军水土不服、容易生病。

周瑜的理由显然比诸葛亮的更充分,更容易坚定孙权的作战意志,而孙权等的就是周瑜的这些话,此时,他就坚定地作出了抗曹的决定,表示:“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然后,孙权又拔出佩刀,砍向面前的奏案说:“诸将吏敢复有言迎操者,与此案同!”

任何事情,决策都是最难的,而决策者最需要的就是实力派的支持,周瑜的支持使孙权顺利作出了决战的决策。

其实在这之前诸葛亮就曾提醒过孙权:“你这战又不是,降也不是,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岂知,孙权当然想战,不过决策的阻力太大而已。

为了给孙权释压,周瑜还于当晚又找孙权议论,进一步向孙权分析了双方的强弱之势,表示:“曹军虽然号称八十万,但实际上只有十五六万人,还都非常疲弊,所得的荆州水军也不过七八万,且还处于狐疑状态,所以曹军虽多,但也根本不用怕。”

当时,孙权是抚摸着周瑜的臂膀说:“公瑾你说的非常对呀,张昭那些人,各顾妻子,太让我失望了。”

东吴的这场内部博弈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人是很难看清的,只有经过特殊事件的检验你才能明白对方到底是不是自己的朋友。

于是,孙权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率水军自柴桑溯江而上,迎击曹军。

一场大战在长江之上即将上演。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

推荐阅读:

前秦之亡,大体如此

元朝之亡,大体如此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